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省人力资源的SWOT分析
更新时间:2013/10/12 8:23:51访问量:(0

 

[摘要]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基于韩国经验的“九要素国家竞争力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原经济区建设从战略上为河南省人力资源整体提升带来良好的发展机会但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承接专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也对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带来威胁;当然河南省原有的人力资源优势也可以很好的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但其劣势也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因此,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重要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省人力资源 SWOT分析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具体就是加快促进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集聚,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增强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和全国最具活力的内需市场,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成为促进全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新的重要动力源。河南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其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力度在服务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形成人口和经济密集区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河南省人力资源状况进行SWOT分析对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人力资源投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意义的模型分析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它的基本的形式为:Y=ALαKβ

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考察河南省总体劳动力投入对河南经济发展的作用。假设经济总产出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 ALαKβ (1)

其中,Y 代表经济总产出,以河南省生产总值表示; L 为劳动力投入,采用从业人员数; K 为资本投入,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A 为全要素生产率参数; α为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β 为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对(1)式两边求自然对数得到:

ln Y = ln A + αln L + βln K (2)

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学院讲师崔瑞霞参考1978—2009年河南省 GDP、就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各年数据,利用 SPSS 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估算,经整理,(2) 式最终得具体为下方程:

ln Y =2.718- 12. 841L1. 999K0. 576 (3)

从函数模型(3)可以看出: 劳动L投入产出系数为1.999,即每投入1单位的劳动,能带来近2个单位的产出;资本K投入产出系数为0.576,即每投入1单位的资本,能带来不到1单位的产出。也就是说在目前的物质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中,人力资源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意义要大于物质投入的意义,因此,重视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投入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意义重大。

(二)基于韩国经验的“九要素国家竞争力模型”

韩国经济学家Cho的新国家竞争力理论模型中,Cho认为,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实证说明了“人力”要素在国家竞争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模型中的“人力”要素包括工人、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企业家、政治家和官僚。Cho的理论范式中工人,大致相当于一般的人力资源,韩国经济发展表明,一般人力资源对国家、地区竞争力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其成本的高低,还体现在人力资源构成中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等这些隐性要素的作用。Cho理论范式中的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是企业运营中的关键要素,也是区域经济建设中的中流砥柱。Cho在其模型中将企业家作为“人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企业家的创新和冒险精神对于竞争力提高的积极作用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价值。Cho的韩国竞争力模型中的政治家和官僚,可以看作是竞争力环境构建中的政策制定者和决策的执行者,其作用大致相当于我国政府中的公务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监督者。Cho理论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不同,对其的开发和重视程度也应该不同。

二、河南省人力资源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SWOT是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及威胁(threat)的简写。它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列举出来,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旨在得到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其表示可以用如下矩阵表示: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优势 (S)

 

劣势 (W)

机会 (O) SO 组合 WO 组合
威胁 (T) ST 组合 WT 组合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河南省人力资源的存量优势

中原经济区有 1. 65 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2. 7% ,人力资本存量丰富,具有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各个年龄段的人力资源,这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

另外,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等这些早先发展起来的经济区随着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人力资源成本必然随着提高,这无疑会降低企业的利润,而河南省丰富的人力资本存量,在河南省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成本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2、第一次人口红利期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把地区人口发展过程中,把充分就业前提下会出现的第一个非劳动年龄人口(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率小,劳动年龄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率达的这样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阶段,称为“第一次人口红利”阶段,此阶段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

根据国际标准,65 岁视为老年起点,总抚养比在47 ~50 ,该地区进入人口红利期; 总抚养比在 44 ~ 47为人口高利期; 在 44 以下,为人口暴利期; 当总抚养比在 53 ~59 时,为盈亏平衡期; 一旦总抚养比超过 62 时,该人口就进入了人口负债期。根据1978—2011年现实数据调查,河南省1997年以来总抚养比在47 ~50,预示着河南省进入人口红利期,照此趋势预测,河南省的人口红利期大约会持续40年,到2035年,总抚养比超过50,进入盈亏平衡期。河南省的这第一次人口红利,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如果合理、有效利用,便能促进经济发展。

3、河南省整体人力资源的性格优势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一个地区形成的社区性格具有稳定性、延续性,这种社区性格中的优势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河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中原文化,形成了河南人特有的性格,这些优异的性格品质必定有益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第一,正直忠厚。古籍《淮阳县志》载,当地人“民敦质朴,士守礼义,告奸绝无”。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层面而言,正直忠厚的员工更不仅能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降低管理的交易成本,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劳资关系。

第二,勤劳节约。河南人的勤俭堪称是中国的典范,河南坊间流传“人勤地不懒”,这是河南长期农业生产的印证。随着河南接过产业转移的大旗,需要更多敬业、勇于付出、乐于奉献的一线人力资源,勤劳的河南人堪当此重任。另外,全球低碳理念的倡导,节约的河南人更容易接纳和执行,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加以有效管理,河南人必定会做到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把一贯的节约精神不作保留的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以成本的节约带来利润的增加。

第三,包容大气。在著名豫剧表演家小香玉所唱的豫剧戏歌《河南人》中唱到“包容宽厚河南人”。曾经的华夏文明发源地和数朝古都(开封、洛阳、商丘等)的辉煌造就了河南人的包容气度。在今天人力、物力、财力更快流动的今天,一个地区的包容度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河南及河南人的包容大气必定为河南经济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以上只是摘取河南人性格优势中对于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有较大促进作用的加以分析。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河南省人力资源总体文化素质偏低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末,河南省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 015 570 人,具有高中(含中专) 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 422 668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39 922 645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 667 662 人。但这其中高等教育入学率远低于全国早在2005年就已经实现大众化的21%,初高中文化程度数量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和河南省总体人口比例极不相称。

2、河南省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根据韩国经验的“九要素国家竞争力模型”中的人力资源类型结构,河南省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企业家这一类型的人力资源及其匮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人力资源的产业分布看,超过50%分布在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人力资源分布过剩,二、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分别为25.8%、23.7%,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第三产业人力资源的大量需求和有限供给的矛盾相当明显。

3、河南省人力资源流失现象严重

人才具有向条件优越、环境优越地区流动的特点。经济越发达,越能发挥个人才能,体现自身价值,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资源经济效益系数为1.29,即一个人发挥着1.29个人的作用,而河南省这一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科技人才资源经济效益系数仅为 0.74,即一个人实际上只发挥了 0.74 个人的作用,人才效益系数的偏低,使优秀人力资源的工资待遇较之东南沿海地区也有很大差距,因而造成中原地区大量人力资源流失,河南省内的大学生近40%流向省外,尤其是技工80%流向省外发达地区,在外省读书的学生毕业回省的更少。

4、河南省人力资源优势在关键领域还未能实现向资本的转化

虽然中原经济区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但是,在一些关键领域(高科技领域、新型能源领域、电子信息领域等)还未能实现将人力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优势。所谓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之上实现各类人力资源的效能最大化,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本。人力资源必须有效地转化为人力资本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一些对于提升区域战略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的领域用。当前,中原经济区在这方面的欠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提升。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y)

长期以来,中原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大量优秀人才流失,又因为缺乏优秀人才制约经济的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从战略上为河南省人力资源整体提升带来良好的发展机会:一方面,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是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必然形成以高科技制造为主体的产业集聚,这既为高层次人力资本引进创造机会,也为高层次人才搭建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另一方面,发达地区优秀人才饱和,人才竞争激烈,优秀人力资源(中层技术和管理人员)必然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快速发展而产生 “孔雀中原飞”效应。再者,原本河南外出打工的一线人力资源中,绝大多数因为当地的就业机会少,找到合适的工作比较困难,工资待遇低且工作太辛苦而选择背井离乡,家乡大好的工作机会以及生活的便利性必然促使外出打工的一线熟练人力资源“返还”。

产业转移满足河南人守乡眷土的心理,减少社会成本

(四)威胁分析(threat)

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 2011) 》,中原经济区建设既要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及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 还要加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这些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急需一批高层次人力资本包括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和高素质技术人才。还需要一大批中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主要是职业技能型(管理型和技术型)人力资源。更需要大量的一线熟练的基础人力资源。但如前文所分析,中原经济区尤其是河南高层次人才总量还显得严重不足,高端人才与领军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处于全国较落后水平。中原经济区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严重威胁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严重威胁。

三、开发河南省人力资源的对策分析

舒尔茨(Theodre Shultz)在其著名演讲“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中指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和资本存量的多寡”。而人的质量的提高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大批量、各层次、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因此:

1、高层次技术型和管理型人力资本的有效引进策略。

借鉴“九要素国家竞争力模型”中对不同人力资源对经济的不同意义分析,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急需但又特别稀缺是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企业家和高层次技术人才,对这部分人才,外部引进是弥补缺失的速效丸,引进的方法可以效仿美国,美国曾经通过采取补贴等措施鼓励大批科学家、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向南、西迁移,人力资源的倾斜极大推动了美国西部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如“硅谷”。河南省想发展中原“硅谷”,势必如此。当然,河南省政府出台的“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计划5~10年时间引进一批高层次海外人才是高层次人力资本引进的典型政策之一,但对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不同层面的人才引进计划,当然,在有效引进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一定的社会成本引进和培养20%的能推动经济80%增长的高层次人力资本,用前文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是值得的

2、中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外部引进、合理流动和内部培养结合的耦合策略

区域经济的发展更需要一大批中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一方面,对于需求量比较大的中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如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这部分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在目前急需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部分引进在短期内以支撑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搭建中高层次人力资本合理流动的平台,除中原经济区战略这一宏观经济环境本身的吸引力外,政治家和官僚类型的人力资源依托政府政策营造吸引优秀人才的制度环境,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开放共赢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区域合作,具体而言就是在中部六省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长三角、 珠三角等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途径, 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建设工作互动平台, 建立区域内人力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 加强人力资源的合作交流,共同争取国家的人力资源建设支持项目,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合力和优势。当然,机遇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存量的自身优势,自我的人才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

3、基础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内部培养并进策略

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所需要的一线人力资源,一方面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机会,合理的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及提供必要的居住、医疗保障、孩子就学等社会环境吸引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流入来支撑各行业的具体运营,达到“麻雀中原飞”的效应。但是,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争向发展的过程中,若想保持中原经济区的长远发展,尤其像河南省具有丰富人力资源存量的人口大省,必须重视一线人力资源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应形成系统的教育、培养、培训模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原有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特色化培养。比如河南大学的农民工培训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河南省基础的、操作层面的人力资源素质。通过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把既有人才的潜能变成显能,然后转化为效能,实现价值增值。

4、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人力资源无论是质量的提高还是数量的增加、配置效率的改善,都离不开适当的激励制度。这是由人力资源的产权特征决定的。如果激励不够,人力资源载体就会把人力资源“关闭”起来,致使人力资源不能很好地被利用。因此,从微观的角度上讲,作为用人单位,应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源这一产权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分配为中心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有效地防止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从宏观的角度上讲,作为政府,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如通过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实施,为人力资源的发挥创造必要的组织制度和其他社会文化条件,消除人力资源形成中的各种制约因素。这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建设就是积极发展人才市场,建立人才市场化流动的平台,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力资源价格,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崔瑞霞,人口红利与河南经济发展[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2]刘 双,刘万云.河南人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J]. 天中学刊,2000( 8) .

[3]马 茜,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4]蒋桂芳,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现状、问题与对策[J].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2011(10) .

[5]王旭,韩国竞争力理论模型中“人力”要素的作用及启示[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4)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