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玉浅谈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
更新时间:2012/5/17 16:32:00访问量:(0

 

 

(2009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赵文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成瘾已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学业以及身体健康。因此,研究相应的对策,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和指引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状况及分析

  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已成为一个覆盖面非常广的传播媒体,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1 大学生手机使用广泛普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在大学校园里已成为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传播媒体。与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工具相比,手机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为手机的便捷性、时尚性、互动性和保密性,所以手机更加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据调查,手机在大学校园里使用非常之广,无论在教室、寝室、食堂还是在上课、自习、休息时,都可以看到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景,手机以成为他们最好的伴侣与朋友。

1.2 手机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手机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知识信息获取的工具例如,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阅读电子书,可以利用电子词典等软件进行学习,可以通过互联网等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及各方面的信息,满足大学生学习的欲望;另外,手机游戏、手机QQ、手机音乐等功能也满足了大学生对娱乐的需求。随着携带手机已成为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大部分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性。

2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分析

2.1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大学生对群体规范表现出高度的顺从,表现在从众、追求时尚等多方面。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众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当前各高校中出现的手机成瘾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小部分家庭较优越的学生,在同学面前炫耀以满足其虚荣心。这就容易感染周围的人,使周围的人为了满足种种需求或愿望去模仿他们,这种风气更加重了一些大学生患上严重的手机成瘾症的可能性,对于具有敏锐触角的青年学生来说,“求同与人,超出与人”是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动机,频频更换手机的大学生也大都是这个心理原因。

2.2大学生的情感迁移

  大学生正值豆蔻年华,也正是情感丰富,多愁善感的时期,这些情感包括来自父母、同学的情感,男女情感,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如此多的情感压抑不是办法,需要交流,传统的电话、书信等交流方式,不仅互动性差,而且保密性不强,而如今的手机在大学生中自然而然的成为最佳的情感交流工具,正好满足了大学生情感交流的隐私性需要,不管遇到任何困惑,他们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与自己的朋友交流,是自己的情感得到及时的倾诉。

  手机成瘾这一现象多出现在一些性格孤僻、人际关系不融洽,缺乏自信的人群中,大学生处在情感复杂,波动较大的时期,手机便不由自主的成为大学生的依赖;当前许多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由此易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大学生这些复杂的情绪日积月累就使们需要释放精神压力,而需要发泄,需要情绪迁移,而当前社会,手机独有的特点迎合了大学生这种心态。

2.3大学生的求知心理

   大学生处于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普遍精力旺盛,表现欲强,喜欢追求刺激和挑战,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另外,大量虚拟短信的出现也迎合和满足了大学生的玩乐心理。手机所传播的信息,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符号表现,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成为影响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如今手机与网络的结合更是拓展了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内容与范围,从而使手机传播的内容具有了网络内容的丰富性,从而也使得手机文化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当今属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人们普遍存在信息压力,它促使人们不断寻求信息,大学生更是不例外,加之手机信息的发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因此,手机更是抢先于传统媒介一步,手机在第一时间抓住了社会的注意力,手机的这一特性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手机能够获得大学生的青睐,由此,大学生一旦对手机过分依赖,就很容易形成手机成瘾。

3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危害

3.1手机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

   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手机用来上网,20%的大学生是为了发信息,10%的是为了玩游戏,还有一些是为了听音乐,这些人当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学习时间来发信息,这无形中耽误了学习,手机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时间的最佳娱乐方式。

   同时,近年来,各高校发现大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考试作弊现象十分严重,手机助长了大学生逃课,考试作弊的风气,因为手机传递信息的速度,一个电话或是一个短信就可以让学生返回课堂,大大的降低了被老师发现的可能性;而由于手机传递信息的隐蔽性,大大降低了被老师发现的可能性。而由于手机传递信息的隐蔽性,大大的降低了被老师发现的可能性,也膨胀了同学考试作弊的想法,从而在手机的作用下,许多大学生侥幸,投机与欺骗心理大大增强,引起诚信危机。

   许多大学生经常在图书馆、自习室或者课堂上发信息,打电话,违反了纪律,影响了其他同学,也扰乱了老师的情绪与思路,使其养成了不尊重他人,出事不替他人着想的习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但部分学生因为自控能力差,影响了学习,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2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才能去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最低级的个人生存需要很容易实现,所以要寻求更高级的需求,即心理上的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的满足。部分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加渴望交友,但不愿把自己的心扉向身边的人敞开,只好选择具有间接性、虚拟性、跨地域性的交流方式,长此以往,这些学生越来越脱离正常的交往,使人际交往能力越发下降,手机虽然能降低正面交际的紧张感,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手机进行交往,则会剥夺现实交往时间。

   与此同时,由于手机的网络功能,是许多大学生进入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去,也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现实生活脱离,从而不适应,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弱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3.3手机刺激了大学生的攀比消费心理

   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处于对时尚的追求和彼此间的攀比消费心理,比较注重手机的品牌和购买价格;调查显示,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索爱等四款知名品牌占据了大学生73.4%的消费额,手机购买价格在1500元以上的有36.1%,1000~1500之间的有34.2 %,500~1000元之间的有22.9%,500元以下的只有6.8%。国产手机由于外观不好,价格不高,功能不全,出去怕被同学笑话等原因在大学生中很少有人问津。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由原本仅仅为满足需求去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转向为了突显差异去消费物品的符号价值,无疑已经成为大学生彰显个性,追求前卫的一种工具,大学生趋于从众心理,在周围的人都有手机,而你没有手机的时代,你就意味着被淘汰,而且长期下去,个人也会丧失圈内人的认同,所以,与圈内人保持一致,取得圈内的好感,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大学生不得不放弃自我,采取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纷纷购买手机。

  手机成瘾导致了大学生中出现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以及负债消费,从而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一旦大学生的消费得不到满足,他们就有可能因崇尚时尚、爱慕虚荣、攀比成风而铤而走险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3.4手机刺激了大学生的攀比消费心理

  手机成瘾是由于频繁的滥用手机而造成患有手机综合症,患有手机综合征的人体内会有一种物质,会对某种刺激产生反应,比如会调动体内的啡呔。曾经有人拿猴子做实验,在猴子身上扎根针连接导管,只要猴子一按电钮,就会自动往其体内输入一种能引起它兴奋地物质,结果呢,这只猴子不停地按电钮。这个实验说明了,只要有一种物质能调动体内的啡呔,我们就会本能的去寻找这种物质,从而成瘾,手机成瘾也是如此。

  手机成瘾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手机在工作这些辐射状态下,会产生电磁辐射,这些辐射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脏和眼睛有所影响,大多数学生将手机带在身边,甚至夜晚睡觉的时候手机也是开机放在枕头,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在心里方面,有些大学生手机使用成瘾,对手机已产生严重的依赖,常会出现情绪的极端变化,这些学生会出现离开宿舍如果忘记带手机就会心神不宁,生怕漏接电话,手机通讯不良时便开始烦躁,经常时不时的拿出手机看,经常把同的手机铃声错认为自己的手机在想,和隔壁的学生联系甚至都要用手机。

  大学生长期处在象牙塔中,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社会的一些不良分子利用这一点,在大学生中发布垃圾信息,黄色信息,诈骗信息等,通过短信中的“中奖”、“虚假信用卡消费”等信息对大学生进行诈骗,通过“响一声”对大学生进行手机吸费骗取,甚至直接打电话骚扰学生,这类行为容易使大学生受到不良诱惑,形成了不安全隐患。

4 消除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对策

4.1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手机监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首先,要健全法制,使监管有法可依,对于手机短信,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法律手段规范短信服务,我国应该出台针对短信的专门法规,对网站,运营商以及个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政府应积极鼓励研究开发各种手机监控技术,竭力弥合手机短信技术上的鸿沟,从而更有效地对手机短信进行过滤,加大对运营商的监控,严查流入大学生手机的不良信息,从源头上加强对不良信息的治理。

   学校应该建立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发现不良信息,应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删除,并通过政府部门追查源头,予以治理,高校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手机用户也可以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更好的遏制不健康信息的蔓延势头。

4.2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预防手机使用成瘾

    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同管理,开展与学生的短信互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达到使大学生净化心灵,鼓舞精神,提高文化功底和文化品味,增强自律能力的目的,并最终使大学生不受手机使用中消极因素的左右,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宣传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使用手机,学校要千方百计的的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社团的工作优势,鼓励学生参与多方面的,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认同,削弱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大学校园还可以建立心理干预制度,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咨询网络,主动干预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帮助其减轻和消除对手机的依赖及情感表达障碍。广泛普及心理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试,合理使用手机。

   引导学生除了日常生活中必须要使用手机外,加强自我约束,在空闲时间多看书,听音乐、外出散步或旅游,健身等,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出来,逐渐减少手机使用的次数,要及时发现已对手机产生依赖的学生,并采取到相应的措施使其从手机依赖中走出来。

4.3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强调合理,适度消费,引导学生走出忙目攀比,盲目消费的心理误区,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消费,以促进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何种手机品牌及机型,选择何种手机套餐,不攀比手机价格,手机外观,手机外观,做到手机消费不增加家庭负担,不影响大学生在校的正常生活消费。

4.4减少网络教学与虚拟平台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调查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原因,有71.3%的学生是因要“看时间”,69.82%的学生是应为“别人发短信,自己需要礼貌回应”,62.37%是应为“有急事联系”29.31%的学生是“下意识的看看手机”。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效减少学生使用手机时间,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现在高校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网络虚拟平台,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教学和管理,但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长时间的使用虚拟平台,会导致学生一定程度上的虚拟和现实的重叠,影响到学生的社会知觉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加深人与人时间的交流,加重学生的孤独感,所以高校在推广网络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学习效率和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结束语

    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大学生应提高道德自律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手机文化。目前我国手机自身的监控技术还不完善,对于防御能力差的青年学生尤其是手机成瘾者来说,还把手机误认为是他们最佳的伴侣,殊不知,这里到处是侵蚀青少年思想的“垃圾文化”。因此,大学生要洁身自好,坚决抵制不良手机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症问题,还要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以积极的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文化所带来的诱惑力,严格规范手机的使用,提高个人的修养和手机使用能力。

最新评论